今天是 公历*年*月日 星期* 农历**年*月*日
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月

沉浸式文化体验让非遗月“非同一般”

1月14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山东大部地区降下瑞雪,瑞雪不光兆丰年,还见证非遗月正式启动。

山东是全国最早设立非遗月的省份,时间与传统春节基本一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持续到年后的二月初二。设立非遗月的目的众所周知,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事业的重视关注程度,促进非遗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去几年,围绕非遗月主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等单位每年提早谋划部署,结合国家层面大的安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推出系列堪称精彩的活动。比如有的年份聚焦脱贫手工艺、有的年份聚焦乡村振兴、有的年份聚焦黄河大运河战略等。

今年,山东非遗月的启动仪式再次落户山东省文化馆。简约不简单,从整洁有序的环境氛围中,彰显春节的喜庆热闹特色,突出地域非遗项目的内涵,增强活动的体验感和示范性,是本次非遗月启动仪式的特点。

非遗是宝贝,消失就不再拥有,这是社会共识。怎样保护非遗?这些年,各地陆续进行了探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让非遗融入生活,成为当下生活的一分子,成为民众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什么东西容易消失?没用的东西。如果长期游离于生活之外,只靠着博物馆、非遗馆打吊瓶输血,非遗就真成了“植物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专门提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举措包括“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等。

宣传展示是个比较丰富的概念,有多种手段,有多方面内容。具体到非遗月,山东也曾经在时代的大潮中,只注重展演展示,忽视了群众的参与性。今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改观。

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鼎力支持之下,山东省文化馆以身作则,敢想敢试,聚焦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探索推出非遗月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从农历小年到除夕,从元宵节到龙抬头,山东省文化馆为进馆观众量身定制了一套“体验设备”:这些设备由简易纸板道具组装而成,花费不多,但是栩栩如生。

比如过年要给灶王爷上供。根据这一民俗,山东省文化馆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像画家一般,描绘出多年前的传统过年场景,让市民思绪跟着回到以前,感慨时代的变迁,从而生发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

非遗这些年一直面临如何更好传承传播的问题。有的社会力量过多依赖技术,认为数字技术能带给非遗事业更大的突破,其实这也是增强体验感的一部分。更广泛意义上,非遗的传承传播,在于找寻一个与群众兴趣点结合的地方。

沉浸式文化体验,能够让群众接触非遗,提升传统文化获得感。但是真正让群众主动去了解非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间的障碍很多,比如手工与机器生产的问题。有些传承人落在自己的思维窠臼,总是强调自己是“纯手工”,蔑视机器生产。问题的关键在于,民众为什么要“纯手工”?“纯手工”对比机器生产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一件剪纸或木版年画,机器生产只要几十块钱,“纯手工”要数百元。民众为什么要多花几倍或者几十倍的钱,去体验“纯手工”?说服他们消费的动力究竟在哪里?

就像家里装修,需要墙上挂一幅画。家居市场可能500元就能解决,也许是机器画,也去是艺校学生画。但是你非得让人家花五千元买一幅艺术名家的作品。当然五千元肯定买不到,就算能买到,消费者多花四千五的动机在哪里?

因此,山东省文化馆策划推出非遗月沉浸式文化体验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民众进一步了解非遗,更加深入、准确、全面地了解非遗,从一个大的层面来认知民俗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故事、工匠精神、文化底蕴、人文情怀。

民俗与百姓的生活距离最近。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为群众多提供一些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功劳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