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场活动打响“非遗文化月”品牌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1月18日晚,鲁西南鼓吹乐、泰山皮影戏、杂技等20多个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师徒携手登台,拉开了“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大幕。
自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规定,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的二月初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将利用传统节日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800多场非遗活动提升知名度
1月20日是中国传统小年,在家家户户备年货祭灶之际,省文化馆举办了“振兴传统工艺互动体验”为主题的小年活动,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郯城挂门笺、曲阜楷木雕刻、潍坊布玩具、齐笔制作技艺、平度面塑、济南剪纸、章丘黑陶、东昌府木版年画8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聚一堂,非遗传承人不仅向观众展示各种绝活,还手把手教大家体验制作过程。
传承人现场精彩的表演和耐心的讲解,尤其吸引了孩子们的围观。“这次活动让孩子大开眼界,感受到我们传统工艺的工巧智慧。”家长王永华认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到传统年俗,不要把祖辈传下来的东西都丢掉。”
2月4日至10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在济南大明湖景区举办非遗民俗体验周活动。泉城兔子王、杨家木铺、胡氏古船……一批极具山东特色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亮相,吸引了众多孩子及家长参与体验。来济南旅游的河南游客张靖表示,非遗是一个地方典型的文化符号。“通过参与非遗体验,我们对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和认知。”
据统计,自1月18日起至2月27日结束,我省第二个“非遗月”期间全省各市共举办超过800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观众超过1700万人次。各种非遗项目借春节假期集中亮相,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增加了非遗项目自身的知名度。
研究和保护并举让非遗传下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启动仪式的演出现场,《加鼓通》和山东民歌联唱《沂蒙山小调》《裁单裤》《包楞调》这两个民歌类的节目格外引人关注。一方面是它们的唱腔独具特色,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它们不太为人们所熟悉。
这两个节目的提供单位是山东省文化馆,其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民歌的保护单位,依托自身专业性强的优势开创了一条研究和保护并举的非遗传承保护的道路。据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介绍,山东省文化馆已经对《纺线线》《绣荷包》《沂蒙山小调》《对花》《赶牛山》《包愣调》等20多首民歌进行了乐谱录制及录音录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民歌的历史源流、音乐形式、曲调的分析及对音乐价值、文化价值的阐释,掌握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去年12月,山东省文化馆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完成了对郯城地区民间音乐现存的鲁南五大调音乐本体音响资料等方面的采录与收集。对鲁南五大调全部曲牌的原始民歌演唱与伴奏资料以及访谈进行了录音和录像,还收集到了郯城五大调两位非遗传承人柏文泰、杨新儒所收藏的老曲谱以及珍贵资料。
截至目前,山东省文化馆现已挖掘整理山东民歌40余首,传统舞蹈30多个。“通过组织‘山东省传统舞蹈复原工程’和‘山东民歌复原录制工程’,基本摸清了多个民间舞蹈和民歌非遗项目的生存状态,一些濒危的传统民歌和舞蹈正重焕生机。50余万字的《山东传统舞蹈志》已经出版,为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王衍良介绍说。
非遗项目走上生产性保护道路
1月27日农历除夕,布老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秀兰还在忙着赶制发往南方的订单。“腊月里订单多,格外忙,我和合作户都快忙不过来了。”孙秀兰说。“我们当地有做布老虎的习俗,简单培训一下就能很快找到合作的人手。”孙秀兰告诉记者,帮忙做布老虎的都是街坊邻居,基本上都是赋闲在家的妇女。有时候每天能有二百元的收入,已经算得上可观。“虽然说不上是带领大家致富,但也能让大家通过我们当地的非遗项目找到一点活计。”
除了制作布老虎的孙秀兰,我省有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上了生产性保护的道路。有一些非遗项目更是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走上了产业化的快车道。威海大地食品有限公司与淘宝众筹联合发起了“非遗众筹项目”上线活动,仅胶东花饽饽就有6806人下单。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依托泰山皮影戏,成立了北京皮影范文化发展管理公司,实行众筹模式,吸引社会投资。高青老粗布实行实体店销售与网络销售同步,产业集群由原来的两三人家庭纺织发展到今天的四五十人群体纺织,超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92000多个,年营业收入810多亿元,利税9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230多万余人。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认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有利于增强非遗的自身活力,推动其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促进非遗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对重点企业和生产性保护集群的养成和培育,发挥示范效应。实施非遗惠民工程,为民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