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泥面塑技艺培训班” 结业作品展在山东省文化馆举办
2016年12月24日下午3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泥面塑技艺培训班”结业作品展在山东省文化馆隆重举行。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中心主任王衍良、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高启光,教师代表、全体学员,社会人士及媒体记者出席了开幕仪式。
李国琳副厅长在开幕式上讲话,她代表山东省文化厅对本期展览表示祝贺,李国琳副厅长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她希望文化管理部门、高校、传承人等要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结业展以“仙猴献瑞,金鸡报晓”为主题,100余位学员的作品在此展出,作品表达了学员们迎接新岁、祝福国运昌盛、渴望岁岁平安的美好心愿。
“琉璃烧制工坊”组图版块以泥面塑技艺艺术再现了山东淄博博山琉璃烧制工作的场景,是不同非遗项目之间跨界融合的尝试。
传统泥面塑的表现主题多是有吉祥寓意的人物、动物和宗教题材,如武将、仕女、儿童、十二生肖和道释人物形象等,但都较少涉及现实主题的创作。为了提升学员的技艺水平,实现“强基础,拓眼界”的培训目的,泥面塑培训班大胆启动了现实场景创作思路,两度奔赴博山琉璃生产企业采风调研,近距离感受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琉璃烧制技艺的风采。学员们按照创作设计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资料采集,回来后进行了分组协作,按照统一的比例要求分别创作了整个琉璃烧制技艺的工作场景。
在展厅近十平米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琉璃烧制技艺从熔料、挑料、挑色到成型、取件、保温工序的全过程,烧制工人滚动、拉型、压型的动作,甚至剪、甩、吹塑的神态都得到了生动展现,栩栩如生。
那些特有的工具,从大型的八卦炉、熘炉到小型的煤气罐、粉料机,甚至桌椅板凳、剪子手套等工具都进行了精心制作,极具现实感。为了更好地完成这组大型作品,还专门邀请了博山的烧炉师傅来现场对制作进行了指导,保证了作品的严谨性和真实性。琉璃烧制技艺也是山东艺术学院非遗培训计划的一项内容,现在通过泥面塑的表现手法把两个非遗项目结合起来,集文化记忆、历史再现和艺术创作于一体,锻炼了学员的能力,推动了非遗宣传,是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培训工作中一项创造性尝试。
“仙猴献瑞”版块,是由500多只猴组成的大型装置。由于2016丙申年是猴年,因此取猴子精灵活泼、调皮可爱的形象,用线把他们集中悬挂起来,在满副披挂的大圣统帅下,这些造型各异的猴子仿佛是脚踩祥云从天而降,一派欢乐吉祥、生机盎然的新春气象。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传统的面塑突破了木棍挑塑的形式,悬挂、粘贴,从平面到立体,又从立体到平面,不仅充分利用了展示空间,还形成了主题间的巧妙呼应。
“国运昌盛”版块,在特意制作的“太湖石”展架上,人物、动物、仙桃等错落有致,生动自然。既有古色古香的雅致韵味,又不失简洁硬朗的现代感,令面塑作品增色不少。泥塑的粗犷豪迈,面塑的细腻柔和,在现代灯光、展台和精心的空间设置下,艺术特色得以突出,一改陈旧老套的面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甚至和那些当代艺术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文化部2016年正式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全国共有57所院校参与此项工作。山东省自2015年试点培训以来,目前共完成了剪纸、草柳编、面塑、琉璃烧制、泥面塑等五个非遗项目共计六期的培训班,培训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3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